有些患者骨折術后,骨折愈合滿意,但下肢肌肉萎縮嚴重,軟組織缺乏營養(yǎng),膝關節(jié)活動度極差,甚至無活動度。他們接受了近乎完美的外科手術治療,其療效也很好。但仍抱怨下肢常有疼痛,功能恢復不滿意,生活質量嚴重下降。手術治療只是關節(jié)創(chuàng)傷早期治療的一部分,合理的康復治療及早期的功能鍛煉在整個恢復過程起著重要的作用。

常用的康復治療措施
關節(jié)松動術:
可有效的恢復所失去的關節(jié)內動作,而不對關節(jié)軟骨造成創(chuàng)傷或壓迫骨折部位。開始于溫和的牽拉,在可以預見關節(jié)反應后逐漸增進強度。
牽拉肌肉:
于固定期后使用固定-放松與主動-收縮技術,強度可以視病患的耐受性而控制。監(jiān)測收縮力度是很重要的,并且直到影像學證實骨折愈合之前,不適合在超出骨折部位應用阻力或牽拉力,以避免在骨折部位形成彎曲力。一旦影像學證實骨折愈合,可在骨折范圍外執(zhí)行牽拉力。
功能性活動:
病患可以謹慎地恢復正?;顒?。在固定后初期,不傷害無力肌肉、軟骨、骨骼及結締組織是很重要的。下肢骨折后,必須持續(xù)部分承重,達幾個星期,直至骨折部位完全愈合,方可完全的承重。
肌力和肌耐力訓練:
固定術后2~3周,由于無論骨或軟骨都不能容忍過度的壓縮或彎曲力量,所以以輕微的運動開始。隨著關節(jié)內動作和關節(jié)活動范圍改善則可以在適當范圍做輕微的阻力運動。阻力應用在骨折近端處,直至達到骨性愈合。
瘢痕組織松動術:
如果有運動限制性的瘀痕組織,則使用徒手技術以松動瘢痕。技術的選擇,視涉及的組織而定。

骨折臨床愈合一般需要 3~6個月,康復治療必須按照每個患者的損傷情況,遵循適當的運動損傷原則和方法,不同的部位要作不同的、合理的康復計劃,這樣才能使損傷部位康復達到良好的效果,縮短患者術后康復的時間。榮晟健康致力于做健康生活方式的引領者,其康復治療師針積累了大量的運動損傷臨床經驗,為患者制定專項運動預防及康復訓練解決方案。
參考資料來源:
1. 賽奧帕莫斯卡, J. ). 骨科術后康復指南手冊[M]. 人民軍醫(yī)出版社, 2015.
2. 黎文普,鄧暉.試論運動損傷康復鍛煉的方法.華夏醫(yī)學,2008:21-4
溫馨提示:文中提供內容根據實際情況僅供參考,如有需要請到醫(yī)院咨詢更專業(yè)的人士,以上內容由我機構精心編輯整理,但部分內容及圖片來源于網絡,如有異議,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,謝謝!